[亲子情感] 《我不是药神》火了!| 为了活着他们拼尽全力,但为什么有些孩子却选择自杀?

[复制链接]
查看: 12137|回复: 0

474

主题

474

帖子

165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5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10 17:05:4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不想死,我想活着
《我不是药神》火了!
影片中有几处,我印象特别深。
一处是吕受益对程勇说:「我刚生病的时候,我老婆怀孕才 5 个月,我每天特别想死……孩子出生后,我看到他的第一眼,我就不想死了……现在有药有钱了,如果我儿子早点生孩子,我说不定还能当爷爷。」


另一处是警察要病人交待幕后走私者时,一位老太太说:「我求求你们别查了。4 万块 1 瓶的药,我病了 3 年,吃了 3 年,为了买药,房子吃没了,家人也被我吃垮了。谁家还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我不想死,我想活着。


活着,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却是多少白血病患者奢望的梦想!
对他们来说,活着本身,就已经很美好了。
为了活着,很多人已经拼尽全力。
可现实中,有些孩子,却动不动就要去自杀……
孩子,别那么想不开
前几天,在微博上到了一个让人沉重的消息:
6 月 24 日,山西太原,一个孩子上课玩手机,被老师暂扣。因当时已是下班时间,故老师没有做任何处理,更没有打骂。之后老师联系家长,由于家长是司机,也没能联系上。没想到的是,当晚,孩子居然在家跳楼自杀了……



我们无法知道这个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但他用生命的代价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动不动就要自杀?
看看网上的新闻,有因为被父母批评自杀的,有因为班干部落选自杀的,有因为少考了几分自杀的,每次看到这些,作为一个母亲,我心里都特别难受。
亲爱的孩子,无论你内心有多大的委屈,有多大的压力,都别拿生命开玩笑啊!


上海市教委曾就 2500 名上海中小学生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有 5.85% 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有 34.39% 的孩子曾有一闪而过的「活着没意思」的想法。
好可怕的数据!也就是说,有40%左右的孩子都有过自杀的念头!更可怕的是,绝大多数父母对此却一无所知!
抗压教育永远不会太早
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一个内心充满安全感的孩子,别说被老师批评,就算被老师误解乃至冤枉,也不会冲动到跳楼的地步。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主任Shonkoff发现,那些能在困境中「逆袭」的孩子,他们的韧性,英文叫 resilience,也就是抗压力比较强。具备一定抗压能力的孩子,即使遇到了困难和压力,他们积极的人生经验仍可以击败消极的经验,让他们更好地恢复过来。
孩子积极的人生经验从何而来?从社会和家庭微环境中来。
人是社会的动物,孩子的大脑发育需要社会和家庭微环境的支持。
如果周围环境不能给孩子足够的正面支持,孩子长期活在压力之中,那么他体内的应激反应系统就会一直处于高度警惕的状态,这不仅会影响大脑和认知发育,还容易使孩子失控,表现出过激行为。这就像高速运转的汽车发动机,连着转一天两天,可能不会出问题,但任由毒性压力长期郁积,孩子早晚会出事。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那么小,能有什么压力?现在就谈抗压教育太早了吧。其实,在成人眼里,鸡毛蒜皮的小事,对孩子来说可能就是一个不小的坎儿。
孩子一出生就开始经受各种压力。一岁之前,孩子想抓眼前的皮球,可他不会爬也不会走;一岁左右,好不容易会迈步了,可是每走一步都可能摔跤;2 岁了,能拿到眼前的皮球了,可是一不小心,皮球滚到了沙发下,怎么也取不出来……对孩子来说,这些可绝不比你上班迟到了,被老板批评了等等事小。
成长的过程,就是跟各种不顺作斗争的过程。这很像升级打怪,孩子战胜一个怪物,力量才能升一级。
只是,压力与生俱来,孩子对抗压力的能力却不是天生的,而是孩子通过不断升级打怪一步步巩固下来的。树木受过伤的部位,往往会变得更坚硬。同样,经历一系列成长压力的孩子,也才会变得坚韧起来。


所以,想让孩子将来扛得住事儿,抗压教育一定要趁早。
如何对孩子进行抗压教育?
情感支持——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我们知道,负责大脑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的前额叶要在 20 多岁才会发育成熟。小朋友大脑发育的情况,使得他们无法客观评价遇到的困难,更无法疏导自己的情绪,这就需要家长提供稳定牢固的情感支持,给他们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这种情感支持,可以是孩子小时候,他大哭时,你及时给他的一个目光接触,一声有力的安慰,或者一个温暖的拥抱。别觉得这些不起眼,研究表明,父母这些小小的举动都会刺激孩子体内的催产素——帮孩子舒缓压力,让孩子产生安全感和幸福感,并在他的大脑中建立一种正向的神经联系。
对于大孩子来说,也可以是父母在电话那头的一句:「不管在外发生了什么,爸爸妈妈都在家等着你!」这句话,相信同样为人子女的我们都不陌生。同样的话,请告诉你的孩子,让他知道,父母是他永远的后盾。


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是在一种有成年人支持的环境中成长,孩子在压力反应中跑偏的心率、血压,以及产生的压力激素等都能得到缓冲,并回到正常的基准线。而这,正是孩子心理复原的根基。
思维支持——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孩子想不开,很多时候受限于思维方式。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认为,培养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是塑造孩子心理弹性最有效的方式。
因为,对于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来说,错误和失败都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比如,这次班长没选上,他难过一阵儿之后,他会分析下次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僵固地自暴自弃。
培养成长型思维,可以经常引导孩子用「可持续发展」的思维看问题;多表扬和奖励孩子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比如,引导孩子比较他比上一次进步在哪里?如何做到的?同时,要缩小和细化目标,循序渐进地帮孩子跳出舒适区。孩子的心理领地越广阔,他的承受能力也会越强。


技能支持——培养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孩子的动手能力有限,在成长过程中,天然会遇到各种问题,我们没必要帮孩子「扫清一切成长障碍」,更不必人为地给孩子制造麻烦。
比如,孩子不会系鞋带,你可以告诉他如何打结不容易松,又好解开。而不是每次都替他系。能自己做到的事情越多,孩子越自信,内心也越强大。
你也可以引导孩子就近询问、求助,或与小朋友讨论,或通过看书,观影,亲身体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至于,人为地给孩子制造挫折,试图帮孩子长记性,则是问题的另一个极端。孩子跌跌撞撞一路成长,已经够不容了,何必再多此一举?你说呢?
小结
对孩子进行抗压教育,是希望当孩子面对压力时,不被打倒,能够像弹簧一样,被压下去,还能反弹回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韧性或者心理弹性。
每个做父母的,都应该告诉孩子:
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难免经历苦难,但这些苦难终将过去。
相比那些每天要跟病魔抗争的人来说,身体健康的我们,偶尔承受一点被生活绊一跤的懊恼,又算得了什么?
珍惜当下,好好地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事。

文章作者:那小石,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手机端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