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母亲节,我们来聊点某些人对潮汕人的偏见。
“听说你们潮汕人都生十来个孩子?”
95后的潮学君每次都坚决反击,“不是啊,我是独生的。”
换来的总是一脸不可思议。
自地域文化代代相传、口口相传,且越传越浓烈,被定义成地区刻板印象后,
对潮汕母亲不友好的标签也形成了。
潮学君想,要撕掉标签,给母亲正名,不妨深究其根源,先看看是怎么贴上的,再想想要怎么撕去。
那为什么以前潮汕人普遍生很多孩子呢?(以前,全国不都是一样生很多吗?)
人多力量大
潮汕人是出了名的团结,无论在本土、在外、甚至海外,只要有潮汕人的地方,便会汇聚成群。
暗语只需一句“家己人”。(不是“胶己人”!!不信去关注林伦伦老师的“林伦伦方言茶话”)
电影《江湖情》截图,周润发饰演潮州帮帮主
是什么造就潮汕人骨子里的性格特点呢?
这还得考古到潮汕族群的形成史。
明朝对沿海实施海禁政策,禁止内陆地区从事海上贸易。
海禁政策使得潮汕地区出现倭寇(海寇)之乱,本地居民为了保护自己,纷纷聚族而居,形成了许多大型的村寨,如樟林、和平、龙湖、瓯汀......(有没有你家乡?)
同时,地处“国角省尾”的潮汕,是旧时中原人民流落散之地。
潮汕地区本就山多平地少,人们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组织。
人们团结一致抵抗外击,并且意识到男性青壮力量的重要性,“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下,男丁越多,更能说明家庭实力。
宗族子嗣日渐兴旺,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亦在此萌芽。
潮汕农村地区上万人的大聚落,是明代以来潮汕宗族发展的动力也是结果,保守性和排外性在当时便体现得淋漓尽致。
况且在封闭的农村,群体监督力量非常强大,人们的行为具有趋同性,希望别人给到好的评论,往往成为生活的目的之一。
而别人好评的评判标准,在于这个家族香火是否旺盛,一直生,生越多越好,生不出男孩,继续生,这种习俗在古装剧、家族剧都见怪不怪了。
文化造就观念
潮汕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俚僚畲疍等土著文化而形成的。
韩愈入潮,把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传统汉文化价值观传播到了潮汕。唐宋到明清阶段,潮汕文化通过毗邻的福建地区人口的板块化迁移融合了更多正统的汉文化。
汉文化成为潮汕文化的主流。明代潮汕出了朱熹的铁粉唐伯元(他是牌坊街“理学儒宗“坊的坊主),也有王阳明的高足薛侃(他是牌坊街“四进士坊”的坊主之一)。
潮汕人继承了古代中原人聪明智慧、刻苦耐劳、勤俭持家、崇尚忠义、履行孝道、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群体利益等美好品质,也有保守性、排他性、小富即安、缺乏民主科学的精神,也包括传统生育观念。
地位不平等
几千年的专制社会对女性的压制,使得女性的智力与才能被遏制、精神和心理受压制、人格态度被扭曲。
旧时女性是大多进不了学堂的,没有公平受教育机会,经济上难以独立;没有公平受教育机会,更很难有自我意识的觉醒,人格愈发不独立。
“男主女从”的传统自卑心理,深深烙印在旧社会潮汕女性的心中,成为约定俗成的规则。
为家族延续香火,便是旧时女人最大的奉献,哪里有得谈自由的婚恋观、生育观。
导致地位悬殊的根本还在于生产力
旧时想要创造经济价值,大多取决于体力,要出苦力。潮汕有325.6 公里的漫长海岸线,“耕三渔七”,渔业在潮汕传统社会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出海捕鱼这种高风险高难度的作业需要男性才能完成。
使得女性的力量被忽视,在那个时代自然不会出现像董明珠、薇娅这类独立的成功女性。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年纪大了,需要依靠子女的赡养;有更多的孩子,便有更多的依靠,子女越多也能汇聚力量,捍卫住家族的产业,确保家族不致落魄。
养老意识同时也成就了潮汕子弟的孝道文化,体现在尊祖敬宗、丧葬礼俗等。
潮汕小孩的家庭观念都比较浓厚,即便在外打拼,心也牵挂着在家的老父老母。寻祖根、修祠堂仍是旅外潮人非常乐于做的。
重新审视“母亲”这一身份
以上四点原因,用如今的认知再去看待,会有难以认同之处,便意味着进步。
近代潮汕先得文明的熏陶,潮汕女性群星闪烁。鲁迅先生著名的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纪念左联五烈士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铿,冯铿就是潮汕女生。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如罗曼·罗兰所说,“母亲是巨大的火焰。”她们燃烧自己去延续新生命,是无法衡量的伟大牺牲。
今天是母亲节,我们撕去“多娃”的旧标签,为潮汕母亲戴上“好娃”的桂冠。
在此,祝天下的母亲,节日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