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情感] 在家请脱下职业身份,你是妈妈,不是老师、医生、律师……

[复制链接]
查看: 50075|回复: 0

474

主题

474

帖子

165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5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20 09:32:2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郭德纲说,相声这个行当的规矩是“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

他的徒弟们在台上表演的时候,用尽各种损人的招数把他糟践的不成人样,在台下远远瞭见他却像老鼠看见猫。

这是身份的变化。

《红楼梦》里描写贵妃元春回贾府省亲,贾母、贾政、王夫人都要向元春行跪拜大礼,等回到贾母的房间时,她就要拜自己的祖母和父母。

第一次是臣民拜皇帝的媳妇儿,这是国礼;第二次是孙女拜奶奶、女儿拜父母,这是家礼。

同样的人行不同的礼,也是因为身份的变化。



身份
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
身份变了
一切都变了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从此一位女性就多了一重身份,那就是别人的妈。生个孩子不容易,要吃很多苦,要冒很多险。

生理上成为一个母亲,相对来说还是容易的,因为是被孩子和妈妈的生理变化推动的。

心理上要主动接受一个妈妈的身份角色,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当爹的身份变化虽然没有当妈的那么剧烈,可也知道自己的好日子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值日生就当一天,学生最多当二十年,当人家的父母是一旦开了头,就没有下岗的那一天。哪怕已经装进了那个小盒子里,每年清明还会被儿女烟熏火燎地惦记一回。

可见父母这个身份重要且长久,一不小心还容易出差错,常见的差错有三类。

第一类是身份的错位

现在的很多家庭,在孩子刚出生时,都会请个月嫂来帮助产妇带孩子,经验丰富的更是一嫂难求,工资自然也非常高。

不必眼红人家的收入,这个活非常难干,不是技术有多复杂,而是身份很尴尬。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把刚生孩子没多久的妈妈的状态,描述为“病态的正常状态”,这是个很有意思,也很形象的说法。

说妈妈是“病态”,是因为在这个时期,一个合格的妈妈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周围的一切好像都与她无关了。

她蓬头垢面、日夜颠倒、丢三落四、魂不守舍,白天经常对着那个睡神连说带笑自言自语,晚上孩子一有动静立刻鲤鱼打挺翻身坐起。

这种状态和没生孩子的时候比,怎么看都像一个病人。




说妈妈是“正常状态”,是因为大多数妈妈这个时候都是一样的,用这些人做参照物,妈妈就是正常的。

与妈妈相比,月嫂的身份就很别扭。

微笑可能是人类这一物种特有的行为模式。在正常情况下,这种行为模式在生命最初几周就成熟了,微笑的功能之一是唤醒母亲的母性行为。

带过婴儿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如果和刚出生的孩子泡得久一点,那个幼小的生命会用微笑把你化掉,会勾起女性的母亲本能。

所以有一些女性(保姆、老人)在帮着妈妈带孩子的时候,会冲动地把自己的乳头塞到婴儿的嘴里。

不仅如此,婴儿还能把照顾自己的男性的雄性荷尔蒙水平降低很多,让男人清心寡欲,柔情似水。




但是微笑应该是唤醒母亲的母性行为,不应该是唤醒月嫂的母性行为,如果月嫂全情投入到工作中,她的母性本能就会被激发。

但这个孩子不是自己生的,人家有亲妈,她才是真正的进入了“病态”,所以这个本能就不能随心所欲地释放。

如果月嫂不全情投入,孩子会吃亏,因为这是个假妈妈。当然也会影响自己的工作质量和职业声誉。

要干母亲的活儿,却又不能进入母亲的身份,真是左右为难。



用月嫂来举例子,是想提醒准备生孩子的女性,要提前了解自己身份的转变;已经生孩子的女性,要欣然接受自己身份的转变。

当妈这个活儿,只有自己亲力亲为。别人可以帮你做事,却无法替代你母亲的身份,因为这重身份寄托着一份独一无二的情感。

如果一位女性怀孕、生产、哺乳期间又升官又发财,啥好事儿都不耽误,自己只管生,其他关于孩子的事儿全都交给月嫂、保姆、老人去搞,看起来轻松惬意,实际上隐患无穷。

演员王姬的成名作是《北京人在纽约》,在纽约拍戏的时候发现自己怀孕四个月,为了所谓的事业坚持拍完,她说那几个月觉得肚子里的孩子一点都没长。

这个孩子后来被诊断为自闭症。那段时间王姬的演员身份和妈妈身份发生了错位。

这个错位的代价太大了。

有位朋友的爸爸是儿科医生,在五六十年前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了,这位爸爸医术不错,又认真负责,很受患者欢迎。

当他有了孩子以后,严格按照书上的说明定时定量给孩子喂奶粉,喂食时间误差不能超过五分钟,奶粉重量用天平称,加水用量杯量,温度用温度计控制。

哪怕孩子哭得断气,没到时间坚决不喂,剂量不准坚决不喂。




孩子养的身体挺好,可是成年后情感极度匮乏,原因就是他的医生身份和爸爸身份产生了错位。

孩子慢慢大了,有时就不是那么好对付了。有的父母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一旦孩子没有顺从自己的意愿,就冷若冰霜,或怒火中烧,又或痛哭流涕。

这也是一种身份的错位,把自己的身份从父母错位成了孩子。

曾奇峰老师说:在家庭关系中,谁使用智力越多,谁就是父母,谁使用情绪越多,谁就是孩子。说的就是身份的错位。

有个国外的案例,一个男孩子十几岁了,比爸爸高比爸爸胖,但是一直和妈妈睡在一张床上。一家三口来咨询的时候,爸爸穿着儿子淘汰的校服。这是一种最麻烦的错位。

第二类是身份的单一

最近关于老师的负面新闻比较相对多一些,有几起老师的孩子因学业压力自杀的。

我也有几位来访者是教师的孩子,在和他们聊起成长经历的时候,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家里只有老师,没有妈妈。

老师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是自己职业水平的标尺和证明,他们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不守规则,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学习落后。

有的孩子在班里被妈妈(也是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打;有的孩子跟不上重点班的进度,妈妈(也是老师)宁可给他休学,也不允许降到普通班上学;

有的父母都是老师,孩子放暑假第一天就收到一份学习计划表,上面详细列明每天的学习任务,每周还有一次小考,这不是暑假,这是第三学期。

这些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中,父母只有一个老师的身份,孩子也只有一个学生的身份。

这是微缩的学校,不是让人放松的家。

还有一位爸爸是警察,对自己青春期儿子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这是犯罪!知道吗!?”

这也是只有单一身份的家长,在单位是警察,回到家是POLICE,看谁都像坏人。

还有一位律师朋友,在工作中寻找对手的疏漏之处非常犀利,回家后看自己孩子,永远是只看到缺点。家里和法庭没区别,孩子和对方律师没区别。




我们当年刚接触心理学的时候,总喜欢把学到的技术用在自己孩子身上,比如孩子撒了个小“谎”,我一看,你这脸部左右颧肌不对称,眼轮匝肌不自然,说话中间有停顿,肯定不是真的!

直到有次惹得女儿放声大哭:“当你们的孩子真累!撒个谎都不行!”这才一语惊醒梦中人,在家里我们的身份是爹妈,不是专业人员,不能对家人使用技术。

鸭子从水里上到岸上的第一件事是抖一抖身上的水,建议从事司法、警察、医生、审计、教师等职业的父母,下班回家前也抖一抖,把职业的身份暂时抖掉,换上做父母的身份。

第三类是身份的僵化

有位妈妈从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晚上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她都会切一些水果送到孩子的房间,表达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孩子也很开心,每次都会发自内心地表达对妈妈的谢意。

孩子十四岁上初二了,妈妈依旧每天送水果,有一天孩子突然对端着水果的妈妈说:“你为什么总监视我?”

妈妈气得肝儿疼:“老娘送了八年水果,结果把自己送成了特务!”

其实这位妈妈没必要生气,妈还是原来的妈,娃已经不是原来的娃了。

孩子进入了青春期,对独立的需求急剧增加,对隐私格外看重,他们和以前相比,多了一个身份。

这个身份就是一个特别希望被理解和尊重的,特别希望有自己私密空间的,特别希望和父母平等对话的“准大人”。




这是孩子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正常现象。

孩子的身份随着成长而变化,父母的身份也要随之而变化。

父母要从最初无微不至的照顾者,逐渐过渡到可以被孩子选择性依赖的亲人,再慢慢过渡到孩子可以顺畅交流的朋友。

两种变化的身份相互配合,才能让亲子关系保持和谐和有营养。

有的父母不能适应孩子的变化,始终用一种僵化的身份和孩子打交道。

一种父母始终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当做尚方宝剑挂在嘴上,因为我是你爹你妈,所以我就是永远伟大光荣正确。

这种父母把自己贴在墙上,把孩子摁在地上,把家变成祠堂。等到他们的孩子熬成了父母,又会把这套程序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还有一种父母的理念是:我是你爹你妈,我永远能力比你强,我要始终照顾你、帮助你,你必须听我的。

于是他们在孩子小时候给喂水喂饭、穿衣穿鞋,孩子上小学天天监督写作业,孩子上初中报各种补习班;

孩子上高中帮着选大学、选专业(还有妈妈给儿子安排割包皮的),孩子上大学帮着选研究生(我还看过一个留学生的妈妈群,大家都在里面讨论孩子,应该上什么专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

孩子毕业了帮孩子找工作,孩子工作了帮孩子找对象,孩子结婚帮着买房,孩子买房帮着装修,孩子离婚帮着打官司,孩子杀了老婆把尸体冻在冰柜里,妈妈对媒体解释“他还是个孩子……”。




这种僵化的身份,只会让那个孩子永远是个“孩子”。

每个人都有多重的身份,身份是在关系中产生的。

从生理上来说,是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结合诞生了孩子。

从身份上来说,是孩子让一个男人成为了父亲,让一个女人成为了母亲。

所以亲子关系中父母和孩子的身份是双方共同创造的,既相互依存也互不相欠。

当父母感到和孩子的关系不太顺畅的时候,可以想一想,我现在是以什么身份在和孩子打交道?

▶作者:伍罡,心理咨询师,亲子教养专家,心理学界的搞笑大王,深圳种爱果儿童成长关爱中心的创始人。本文来源公众号:种爱果儿童成长关爱中心。
-End-


如今的育儿知识大爆炸,我发现已经学不过来了。但每当看到有新的角度诠释育儿问题,我又像被打了鸡血一样振奋起来。

我越发觉得,育儿学的不是那一招半式,学的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而这次伍罡老师的文章,就是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从“身份”二字,去看待亲子关系。

前段时间,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身为青年钢琴家的妈妈,教孩子弹钢琴的视频,她的孩子6岁就已经过了钢琴10级!

妈妈在视频一开头就说,陪孩子练琴的时候,是一个老师的角色,肯定是非常严厉严肃严谨的,生活中除了练琴以外的时间,我都是一个母亲的角色,肯定是非常温柔慈祥的。

唉,想想就知道,这样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在一个人身上自由切换的难度有多大。怪不得有老师朋友也曾经跟我说,坚决不让孩子在自己班上。

看了这篇文章,才终于明白它背后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手机端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