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宝典] 理清宝宝睡眠的一些困惑,妈妈看过来

[复制链接]
查看: 11670|回复: 0

474

主题

474

帖子

165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5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09:46:4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那天群里管理员说到一个现象,妈妈们好像很容易陷入两难的境地:

A  害怕拒绝孩子,哪怕孩子只是有一点情绪,有一点哭闹,都会担心造成心灵伤害;

B  害怕宠坏孩子,一些正常的安抚举动,也会担心会不会形成依赖,会不会以后没法改。

这就好比一个人,总是杞人忧天,下了一场雨就担心水灾了,几天没下雨,又担忧是不是要干旱。

这篇就想专门分析分析,脑海中这些困扰我们的担忧,希望能启发大家思考。


首先,这种担忧是很常见的。

我们第一次当妈,既要对孩子负责,也要对很多孩子之外的人和事负责,单位家庭都压在肩头。

而养育又是信息量巨大的,在互联网时代,很多小概率的极端事情,都会被放大了地呈现出来,很容易让人紧张,生怕自己行差踏错。










下面这些是大家常有的困惑,我们逐一来看。

困惑1:宝宝有次吃奶睡着了,好紧张,养成奶睡习惯怎么办?
奶睡是自然的,也是母乳妈妈和宝宝独有的亲密联接的方式,没有必要谈之色变。尤其小月龄宝宝,或者在夜间,很难完全避免。

但是自然的意味着我们就应该一味奶睡吗?

答案同样不是,这是需要分情况来的,孩子饿了、困了、尿湿了、害怕了、焦虑了,靠喂奶都能止哭,久而久之也就不用去细分需求,不用去了解观察,这样反而会错过孩子表达的讯息,并不能帮助安全感的建立。

养育没有一刀切的简单方案,既要费心思,也要学会放松,才不会在刻舟求剑的路上越走越远。


困惑2 :睡得少一定会影响生长发育吗?
很多人看到睡眠量标准,很容易往里面套,但其实睡眠量的标准范围是很宽的,而且既然有平均值就有高有低。

一个12小时睡眠就足够的孩子,让他睡15小时,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也会给孩子增加很多的压力。

而一个需要15小时睡眠,却只睡12小时的孩子,则能有改善的空间。

所以绝对值少还是多,不说明问题,而是要看对于孩子的需求来说是多还是少,重要的还是观察孩子,从孩子的具体状况以及需要出发。


困惑3 :小睡短接不上呀,怎么办?
其实这个问题,之前有多次的说过,小睡短在小月龄宝宝里面比较常见的。

如果接不上,不要硬接,宝宝有些觉能睡长,有些觉本身就是短觉,需要有的放矢,在观察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不要生搬硬套,在照顾宝宝入睡的过程,留意宝宝的情绪,分清有益的轻推和有害拔高之间的差别。


困惑4 :改善睡眠只能靠睡眠训练?
睡眠训练的争议由来已久,睡眠训练一般是指把孩子放在床上后,不再进行安抚,哭闹时间也相对比较久,这种方式一百多年前由一位美国的儿科医生提出。

首先要明确的是,如果放任孩子哭,长时间不予安抚,有可能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短期内可能会有情绪压力,一定要谨慎。

睡眠训练不是必须的选择,并不是不训练就不能睡好。

学习睡眠知识的过程,是帮我们把握大方向,通过规律的生活更加了解宝宝的需求,了解到每个月龄可能出现的状况,能更从容地应对,减少焦虑。

这里有个误区,很多妈妈会陷入莫名的自责,感觉是只要孩子会哭,就会有心理创伤,其实成长的过程中,哭闹是比较常见的现象,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可以努力减少哭闹,但如果一听哭就感到焦虑、无法忍受,这会妨碍孩子的表达,又怎么能从容应对。

孩子不是家庭唯一的中心,父母不需要一味放弃自己的需求,才能养育孩子。

如果被睡眠问题困扰,权衡利弊,寻求改变,是正当合理的,不应该因此而受到鞭挞和鄙视,没有精力充沛的父母,又何谈高质量的陪伴呢。





困惑5: 只有实现自主入睡才算没有睡眠问题吗?
并不是这样,自主入睡,只是睡眠方式的一种,它虽然可能对睡眠状况的改观有帮助,它不一定能解决所有睡眠问题,也不需要盲目地去追求。

睡眠随着孩子的成长发育,也可能会越来越好转,不能实现自主入睡,不代表就是有问题。

经常有妈妈问,用安抚奶嘴算不算自主入睡?拍拍算不算自主入睡? 其实这样的纠结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养的是孩子,不是定义。

有些孩子奶睡也照样睡得很好,妈妈小孩都挺舒服,这就不需要改变什么。有些小孩被过度干扰,因为哄睡困难,缺觉严重,这种情况,就可以尝试改变。

比起是否符合定义,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状态。








就像那个忧天的人,从全年来看,多下一场雨,少下一场雨,并没有那么深远的影响,我们不妨把目光放在更广阔的范围,和更长的时间段来看。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同样的做法,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身上结果可能大相径庭,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的偶然因素。

共性可以参考,但更重要的是摸索个性,我们尽力而为的同时,也要意识到精准养育是无法实现的,放下执念,可能会发现生活容易许多。





文章转自公众号小土大橙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手机端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