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健康] 一声叹息!

[复制链接]
查看: 13861|回复: 0

474

主题

474

帖子

165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5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13:39:1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几天,裴医生发了一篇文👉《不想给孩子用那些没用还可能有害的药,被丈夫告为虐待儿童》,父母竟然因为孩子生病时治疗上的分歧准备上法庭,不愿给孩子滥用药的妈妈竟然被控虐童。看后不胜唏嘘。

其实这种家庭分歧我也经常遇到,家庭成员一方要给孩子灌药,一方坚持继续观察。只是冲突还没有闹到去法院解决而已,弱势的妈妈们多会忍着。

在我看来,闹来闹去的根本原因还是药品审批部门不作为。




试想一下,如果审批部门严格把关,把源头卡死,那些乱七八糟的不是“药”的“药”就不可能出现在医院和街头药房。医生想开也开不了,家长想买也买不着。也就不会发生为了用不用那些垃圾“药”而上法庭的闹剧。(在部分国家,宗教信仰可能是干扰治疗的重要因素,为此上法庭的不罕见。但在中国几乎没有这样的干扰)。

10天前,我做了“孩子为什么会被过度干预”的直播。从三个层次分析了原因:医生、家长和暗中躲藏着的“药代”。

医生不作为(乱治疗)的主要原因是学识不够以及为了利益而被“药代”左右

家长乱来的主要原因是焦虑,焦虑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知识的缺乏。这里我举几个案例。

比如,平常和我沟通的妈妈们比较多,她们大多通情达理,愿意学习。而爸爸们往往不会花时间学习(个别爸爸会主动学,而且掌握的非常好)。结果在孩子生病时,爸爸们可能倾向给孩子多吃药。

比如,最近是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其实这两种病因为临床表现典型,非常容易确诊。管理起来也不难,对症处理加上仔细观察。总体上,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概率极小。

但老百姓还是非常恐慌,生怕孩子会是重症。于是各种各样全方位的治疗就实施在孩子身上:清热解毒的、喷嘴的、涂抹的。最让人无奈的是这么明确的病毒感染,抗生素也要跟着凑热闹。

滥用抗生素的根本原因还是滥查血常规

因为多数中国儿科医生不给发热的孩子查个血常规似乎就不会看病。他们热衷于通过血常规结果判断孩子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可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孩子往往会出现血常规中白细胞的增高以及C反应蛋白的增高。于是大脑简单的儿科医生就会得出结论:合并细菌感染了,就会给抗生素。










▲遇到这样的咨询,我通常是不建议给抗生素的。

可有些家长就是不答应,生怕是细菌感染。给他们看翟医生的这篇公众号也不行👉《手足口病: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有个爸爸甚至说这个台湾研究的样本数量不够大,不能说明问题,还是要给孩子吃抗生素,我拦都拦不住。

我心想,欧美国家的儿科医生哪有随便给孩子查血常规啊,能找篇这样的论文就不错了。

除了爸爸们,最难沟通的就是中国老人。作为时代的产物,他们多数思维僵化,缺乏最基本的科学素养,还好管事。当然,思维的局限是不会让他们认识这一点的。

在孩子生病时,这些老人非常难对付,他们对孩子父母施加的压力往往是导致孩子被过度干预。他们根本理解不了很多疾病的过程是自限的。他们会把对孙辈的关爱和担心化作一包包的药给灌进去。




前几天的一个小患者,反复高热40度将近4天,虽然体温高,但是孩子热退后精神状态很好。妈妈算是在我的支持下艰难的挺住了,除了热高不适服用退热药外,没有滥用药物,真让人佩服。最后孩子热退出疹,考虑幼儿急疹,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算是皆大欢喜。

可是后来妈妈告诉我,奶奶竟然趁妈妈外出不在家时,给出疹的孩子喂了半包头孢克洛(这种奶奶是不是应该被吊打?)。气的我连这位妈妈也骂了一通,你们家的药为什么不锁好啊。

确实,家里的药一定要锁好,尤其是和老人住一起的家庭,锁好药箱的目的不仅仅为了防止孩子接触误食,因为还要提防老人乱喂药。








昨晚的一个咨询也很恐怖,五个多月的孩子咳嗽频繁,当地医院要求住院(这个决定可能也是过度干预)。一听住院,家长们慌了,结果爷爷把孩子带到一熟人的门诊就医,熟人医生开了抗生素、抗病毒、甘草片、肺力咳和二氧丙嗪,把所有药研磨成粉混在一起给孩子喂。

家长反映这个医生开的药确实管用(多少中国家长期盼这种立竿见影的管用药啊,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会催生出各种各样的胡乱治疗去迎合家长的要求),孩子吃了确实不咳嗽了,但出现了精神状态的异常:原来很爱笑的孩子不和家人互动了,迷迷糊糊昏昏沉沉想睡又睡不着(这是家长的原话),问我这是怎么了。

我当然又是情绪失控,对着手机大骂一通。天底下有多少这样愚昧的家长啊。

因为我推测这种精神异常是二氧丙嗪的作用。


严医生科普药品
说明:二氧丙嗪是一种强力中枢镇咳药(所以孩子吃了就不咳嗽了),还有强大的镇静、抑制作用(所以孩子出现了精神抑制表现)。这种药在国外已经不常用于临床,可在中国仍有生产,甚至还被用于控制儿童的咳嗽症状。 如果我们的家长、医生(关键是医生),具备一点点儿童用药的常识,都不可能给孩子使用这种强力中枢镇咳药的。


▲你看,我搜到的二氧丙嗪多是生产给孩子服用的制剂。(试着设想,如果中国有一个负责任的药品审批部门,这种药物怎么会有儿童制剂)

这些都是我亲身体会的一个个让人无奈、愤怒的案例,发生在当今的中国,这需要改变,医生需要改变,家长需要改变,而我们的政府管理部门更需要改变。

作者:严虎医生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手机端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