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日报又一精品栏目“文化扫地僧”结集出版

[复制链接]
查看: 34366|回复: 0

167

主题

173

帖子

240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6-11 11:17:3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潮州文化扫地僧》一书正式出版

金庸小说中有一位扫地僧,身怀绝技却甘于寂寞,一生埋名于少林藏经阁。潮州文化的传承者,同样在各自的领域默默坚守,背后的汗水和辛酸鲜为人知。近日,本报编著的《潮州文化扫地僧》一书正式出版,带您走进他们的“江湖”,品读文化艺术的传承故事。

“文化扫地僧”是本报推出的一档精品栏目。该栏目重点关注潮州文化艺术界的人物,他们有的埋首理论研究耕耘不辍,有的许身传统艺术矢志不渝,也有的倾心民间工艺孜孜追求,他们都是潮州文化的传承者、探索者和传播者。栏目通过深入讲述这些人物的故事,弘扬严谨细致、臻于至善的专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彰显潮州文化艺术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同时提出对优秀文化遗产如何保护活化的思考。

近期,本报将这档精品栏目修订结集成《潮州文化扫地僧》一书正式出版,全书共25个篇章,并配上大量图片和每一期的见报版式,系统展现了栏目全貌,有如一部潮州文化艺术的“兵器谱”,引领读者走进书中人物的“江湖”,更全面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了解身边的潮州文化。

近年来,作为本土主流媒体,潮州日报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觉,主动作为传播地方传统文化,精心打造了“探访城市老街巷”“文化扫地僧”“潮人风采”“寻觅历史的印记·家春秋”等文化栏目,先后结集出版《潮州老街巷》《潮州文化扫地僧》两部潮文化专著,用心用情讲好潮州故事、延续文化血脉、守护精神家园,助力我市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记者 江马铎)




讲好潮州故事 传承文化血脉

一部好的作品,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相信《潮州文化扫地僧》一书的结集出版,能吸引更多人关心、支持潮州文化建设,共建潮文化精品城市和世界潮人精神家园。也希望《潮州文化扫地僧》成为一本开放的、“未竟”的书:目前活跃在民间的文化守护者、手工艺人还有很多,今后还会不断增多,期待潮州日报编辑记者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时代使命,继续用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延续这份精彩的文化书写。

——中共潮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王文森


  本书讲述人物:叶汉钟 叶竹青 吴光让 丁泽楷 陈仁明 蔡清权 卢芝高 雷楠 石应瑞 李炳炎 李闻海 蔡民强 林礼腾 张湘明 曾楚楠 方志伟 陈培森 方绍鹏 吴维清 陈培臣 郑舜英 等
(按采写时间顺序)


版式回顾


2014年10月10日潮州日报12版



2016年9月28日潮州日报12版



2018年7月12日潮州日报12版


读者点赞
正大集团副总裁、砚峰书院山长李闻海:
期待 “文化高手”对潮商学的助力加持


收到《潮州文化扫地僧》一书之前,我就已经对这个名字产生了好奇心,这也许也是大多数人的同感吧。我不时挤出时间阅读,发觉编、作者真是用心良苦,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收集和整理这么多位一直在各个领域里潜心修行的“文化高手”,他们通过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把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完美呈现出来,真是令人钦佩。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些大师级的“文化高手”身上,我们都能找到潮人先贤一直奉为祖训的“低调、内敛、谦逊、儒雅”的优秀品德,这些,无疑正是与书名所指的金庸名著中那位深藏不露的扫地僧身上具备的秉性,所以,书名的精妙也就在此吧。

《潮州文化扫地僧》一书中,有很多老师都不约而同通过深入了解其所在领域及掌握的技艺的历史,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这些无疑为潮商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佐证史料和合作方向,对潮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相信并期待书中的“文化高手”对潮商学的助力加持。

潮商学的研究工作一直都在努力推进,目前已成立“潮商学研究会”,聘请了陈平原、储小平、林伦伦、徐二明等知名教授、老师一起助力推动这个学科的发展,除了不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出版学术论丛外,还顺应新形势用直播间形式开讲,并且利用砚峰书院这个平台,与汕头大学、韩山师院、各种培训拓展训练机构开展各种修学研学活动,进行潮商学课程植入,多层面全方位地展开潮商学的传播与发展。

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许利荣:
希望这本书引领更多人来到 潮州这片文化人心中的圣地


《潮州文化扫地僧》是一部集中反映潮州文化人物、非遗传承人和传统工艺匠人风采的精品力作。该书既生动呈现潮州人文风貌,又考虑现今的阅读习惯,是人文社科领域的难得佳作。其出版发行,无疑对潮州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具有学术支撑和传媒推介的双重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魂和根。《潮州文化扫地僧》全书记录了20多名人物,他们或是叱咤商场又身体力行弘扬文化的名流,或是凤凰山深处的畲歌传唱者,或是十年如一日研究潮瓷历史的民间学者……书中每一个章节,就是一种风格迥异而又鲜活具体的人生,而编者找到他们的共同特点——文化苦旅。把这些潮州文化传承者的事迹,像珍珠一样串起来,以文化扫地僧名之,这就使潮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具象化,使潮州文化的儒雅、精细、专注、勤奋、坚韧跃然纸上,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这就回答了,潮州为什么是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

阅读这样一本书,触碰这些潮州文化扫地僧的人生,我们自然会被他们坚韧不拔、孜孜以求、传承弘扬文化的精神所感动,从而唤起身为潮人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这也是我们打造世界潮人精神家园的应有之义,更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之举。

作为潮州人,生于斯,长于斯。我见过售货员写得一手好字,见过卖卤鹅的玩古董,见过普普通通的公务员搞篆刻,见过幼儿园老师操得一手很好的七弦琴,见过国企员工演示香道……小巷深处,寻常人家,随时都能偶遇这些文化扫地僧们,正是他们撑起了潮州古城的活态文化。书本的篇幅毕竟有限,选取的只是潮州这座文化殿堂中的一小部分。我还记得,中国古筝学会会长王中山来潮州时说,每个古筝人心中都有一片圣地——潮州。实际上,潮州也是很多文化人心中的圣地,希望这本书能引领更多的人,来到这心中的圣地。

湘桥区至善教育促进会副会长王振中:
希望继续深入做好潮州文化报道


非常高兴看到潮州日报编著的《潮州文化扫地僧》一书正式出版。我觉得“文化扫地僧”这个名字起得好,可以说是整本书的一个窗口,体现了主题主线,让人一目了然,而且寓意非常深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潮州文化扫地僧》这本书的编著出版,符合了习总书记的论述精神。许多潮州文化特有的元素,在这本书中得到了体现。书中所讲述的那些“扫地僧”,实际上是潮州文化艺术各个领域的优秀人物。用“扫地僧”来形容,突出了他们身上朴实的特质,但他们同时也都是伟大的,为潮州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所以这本书又可以说是以小见大。

我们潮州优秀的传统文化,许多市民还不是十分了解。《潮州文化扫地僧》这本书的出版,有助于进一步拓宽潮州文化视野,透过书中讲述的人物故事,放大潮州文化元素,唤起市民对潮州文化的热爱,从而扩大潮州文化的影响力。与此同时,相信海内外潮人看到这本书时,也都会感到非常欣慰,他们能够通过这本书,看到家乡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传承、发展、创新,有着很好的前景。

我一直十分关注潮州日报,你们对潮州文化非常重视,做了很多有意义的报道,有利于推动潮州文化向深层次发展。潮州还有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等待我们去发掘、去放大,这本书的出版是一种动力,希望今后能够继续深入做好文化报道,促进潮州文化走向全国更广阔的舞台,得到更多人的认识、了解和喜爱。同时也希望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进一步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潮州文化真正成为城市的靓丽名片。

潮州文化爱好者洪旭勤:
读到老一辈的坚守和新一代的传承


二十多年前书本上一幅彩色照片,至今让我记忆犹新,那是邓小平同志访问朝鲜时将国礼《友谊》通花瓶赠与金日成主席的照片。而我并不知道如此高大精美的国礼,就是潮州市枫溪陶研所叶竹青老师担纲设计制作的。潮州日报社编著的《潮州文化扫地僧》一书,给众多像叶竹青老师这样的潮州民间艺人描绘了一幅幅精彩“画像”,让读者了解到这些昔日默默耕耘、淡泊半生的民间艺人,感受到潮州民间工艺的精彩绝伦,这无疑是对潮州文化的有力宣传推介。

当驻足乡村旧厝,观赏墙头门额那些绘于1970年代初署名“卢山石”的稚拙画作,我们或许难以想象这是出自今天大名鼎鼎的嵌瓷艺术家卢芝高的手笔。说起嵌瓷艺术,出生在民国的潮州老一辈往往会津津乐道于苏宝楼等老艺人,他们那时候并没有大师之名,但留在楼头屋脊上那些饱经沧桑的嵌瓷作品,至今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彩。民间艺术需要师徒传承,更需要岁月磨砺;需要耐住坐十年冷板凳的寂寞,也需要匠心独运,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只有像曾经身居陋巷的卢芝高先生那样,一辈子对于嵌瓷艺术的传承、坚守和创新,才能从平凡走向辉煌。

《潮州文化扫地僧》一书不仅热情洋溢地推介了众多潮州民间艺人,还把一些篇章留给了同样有着工匠精神的知名文化人。以“扫地僧”的内涵来衡量,文史专家曾楚楠先生更是名副其实的“文化扫地僧”。他似乎是一个“旁观者”,看着世间的起起落落,但从修为来看,却又似乎真正掌握了潮州文化的精髓,在漫漫的文化求索之路上独修其身,以“扫地僧”之身习就了令人仰慕的“十八般武艺”。潮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正需要多几位这样的“扫地僧”和“箍桶匠”吗?

《潮州文化扫地僧》是潮州日报社继《潮州老街巷》之后推出的又一力作,在记录潮州文化现象和文化符号,阐发潮州文化精神上有着独到而深远的意义。透过这一系列文化丛书,我们看到了老一辈对地方文化的坚定守望,也看到新一代对文化精神的不绝传承。或许在10年、20年,抑或30年之后,我们更能看到它的价值。

热心读者苏湘伟:
期待潮州文化更美好的明天


初次接触《潮州文化扫地僧》这本书,觉得有点俗气,然而细读之下,却有着“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的感悟。潮州本土文化许多东西看似平凡,通过书中的讲述,让我了解到背后的不平凡,也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希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经过历史的洗礼,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诞生的独一无二的地方传统文化,是璞玉,更是瑰宝。地方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由于与地域环境相融合,打上了深刻的地域烙印,具有独特性和排他性。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使命。

《潮州文化扫地僧》一书中,既有通俗接地气的工夫茶、大吴泥塑、方潮盛铜锣、铁枝木偶、潮州剪纸,也有高雅大气的鼻烟壶、嵌瓷、潮绣、潮州木雕,还有久负盛名的潮州大锣鼓、潮剧、鲤鱼舞等,对各种优秀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故事都作了深入的讲述和系统的梳理。这就是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积极尝试。对于潮州人来说,这些文化艺术无处不在,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之中。而《潮州文化扫地僧》一书,能够让人们更直观了解身边的文化艺术,让文化艺术的影响力更加深入人心。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最美好的一面总是在极平淡处体现出来的。潮州文化就是这样,隐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为习以为常而不易察觉。而我们热爱这座城市,正是在于这种涌动的文化血脉。也正是“文化扫地僧”们的默默坚守,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延续发展。期待潮州文化更美好的明天。

(文字整理:江马铎 陈翊 图片:黄春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手机端 返回列表